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
回国后,张福锁把一句“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就”的座右铭贴在办公桌旁,一头扎进了科研……张福锁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发现。张福锁团队先后发现小麦缺锌分泌的植物铁载体类根分泌物,改变了国际植物营养界过去公认的“缺铁专一性反应机理”的观点;证明了铁载体化合物对根际微量元素活化能力的非专一性;在国际上首次阐释了花生和玉米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状况的现象和机理,并把这一成果运用于我国传统的间套作生产体系中……
那时,导师希望唐华俊留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对此,唐华俊说:“没什么好犹豫的,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要为中国的农民做事、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事,这个想法从来都没有变过。”唐华俊毅然选择回国。
出生于陕西凤翔的张福锁经常这样说:“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农民。我生长在农村,干过农活,对农民的辛苦有着真切体会,对农业一直怀有这样的情结: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防灾减灾也是农业“天眼”的重要功能。及时、准确获取多尺度的农业旱涝灾害信息是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防灾减灾就是增产增收,农业科研义不容辞。”为了攻克难题,唐华俊带领团队开展系统研究,突破旱涝灾害信息快速获取、灾情动态解析、灾损定量评估等技术瓶颈,研发出精度高、尺度大、周期短的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已经在15个省份落地应用。2014年,“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决心靠双手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曾因贫困几次辍学,但信念支撑着唐华俊一路坚持。1978年,他考入西南农学院,“从家里背着一床破被去学校报到”。
一把“金钥匙”打开一片新天地。“比如,水稻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是衡量水稻好不好吃的指标,我们通过基因关联研究,确定了多个水稻淀粉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李家洋说。
此后的岁月,李家洋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建筑工人。但日子再苦,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理想,“白天抬水泥,晚上挑灯看书。”李家洋回忆说。
在30多年的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张福锁始终坚持在一线从事植物营养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突破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难题,创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学科,突破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落地。张福锁带领团队创新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我国化肥的增产和环境效应,为养分管理由单一增产目标向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多目标协同转型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自今年2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以来,张福锁已经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工作生活130多天。
1994年,李家洋回国,在30多平方米的旧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他决定离开熟悉的领域,在竞争激烈的水稻研究赛道上起跑。
面对新课题,唐华俊坚守在科研一线。“我有个心愿——让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技术为智慧农业赋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更多乡亲种地有赚头。”
科学报国一直是张福锁的努力方向。如今,由他牵头创立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去年4月,刺梨开花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刺梨基地里,多了几位大学生,他们每天骑着三轮车穿梭于乡间。当地村干部介绍:“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项目,师生到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针对当地产业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集成创新。”
“目标是将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50%,入湖负荷减少10%—20%,农田亩产值每年每亩超过1万元。”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绿色低碳共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见图③,右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供图)带领团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围绕“面源污染解析与防控”“高值作物系统构建与优化”等六大方面开展攻关……
系统由室外室内两部分组成。唐华俊指着闪烁的信号灯说,室外部分负责跟踪捕捉卫星轨道和过境信息,卫星进入接收范围就会启动接收。数据传输到室内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存储,为农作物遥感科研发展提供稳定的信息源。
“耕好农业‘大田'不是一件容易事。”当时欧洲农业遥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广泛推动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普及应用。唐华俊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农业科技进步,要深耕一亩三分地,还要会打开眼界看世界。”